新闻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新闻动态 >> 正文

【“益群”社会实践组】文法系淮南瓷语调研团——安徽淮南寿州窑

日期:2018-09-07

  

“寿州瓷黄,茶色紫”是唐时期茶圣陆羽在《茶经》一书中的记载,而现如今在“一带一路”与“弘扬中国传统文化”的政策背景下,对这处国家级保护文物的调研更是极具文化与现实意义。借暑期“三下乡”契机,以郭涛林书记为指导老师,文法系法学17-2班宋乐然、王泽林、孙博文同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生程格格一行,以《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寿州窑文化价值传播与市场开发》为题,深入安徽淮南,对当地寿州窑发展传承状况展开调研,行程紧凑,内容充实。通过调研,队员对现今寿州窑的文化市场现状都有了新的认识体悟,受益匪浅。

汉风陶瓷文化研究所:抱朴守拙,心无旁骛

 
队员们的淮南第一站来到了许怀君老师的工作室。初入工作室,队员们的目光马上被室内陈列的琳琅满目的瓷器吸引。寿州窑以黄釉著称,整个创作风格十分古朴大气。许老师对不同瓷器的器型、釉色等做了简单介绍。队员们在许老师的引领下很快领略了寿州窑瓷器的特色,并试图在一次次对这些紫金陶的摩挲中体味那份传统的“温润”之感。欣赏过后,许老师与队员们聊起了寿州窑瓷器创作过程中的苦乐酸甜,也分享了自己做文化产业的心得感受。
 
“我们下一步就想和安徽省作家协会等全部结合,可以说我们下一步就是做所有人的载体,我们要达到一个共同体。”在交谈过程中,许老师向队员们阐述了他想将陶瓷作为“载体”,打造“共同体”的新颖理念。
工作室的一面墙上有各位创作者的相关资料 ,他们多有着名校的学历背景和对艺术的敏锐感知,因为共同的对陶瓷创作的兴趣与“为家乡做些事”的目标聚集在一起。如何创作出更好的作品,如何更好的推广寿州窑走向全国,如何以寿州窑为载体弘扬地方文化,成为了他们最关注的问题。
通过对汉风陶瓷文化研究所的调研,队员们不仅对陶瓷有了更深入的认知,也了解到了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路径与理念,受益颇丰。
淮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:文化传承,社会责任
淮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将寿州窑陶瓷研究所作为高校文创产业基地,为了解在寿州窑传承中高校担任的角色,在许怀喜主任的带领下,队员们深入淮南师范学院对寿州窑发展进行更深入的了解。淮南师院老师们对此表示热烈欢迎与重视,特举行座谈会,对队员们的问题进行了解答,并为调研内容提供了许多新素材和思路。
产品设计系主任方主任表示:“目前高校的社会功能增加了一项——文化传承。各个地方的高校都应启动这个项目,挖掘地方文化资源。我们学校也把寿州窑作为文化传承一个主打的基点。如果做好,这在全国范围内便是独特的、唯一的。”
通过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交流,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淮南高校在文化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,并重点探讨了当地高校对寿州窑的传承与发展,对寿州窑文化的建设、产学研规划、人才培育、技艺传承方面发挥的作用。
通过搭建大学生寿州窑文创平台,广泛宣传,通过交流合作实现高校与社会有效对接。建立寿州窑文创产业基地,充分发挥基地的师范引领作用,进而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,密切关注市场需求,带动淮南地域文创产业面对“文化传承”的新社会功能,淮南高校提出了许多自己的发展构想,也积极承担起了文化传承方面高校应当承担的责任。
在淮南五天四夜调研中,队员的脚步不仅遍及企业、高校、博物馆、寿县古城,同样也深入淮南的大街小巷,体会这座蕴含“楚文化”的古城的风土人情。在与不同人的交流中,队员们不仅了解了当地寿州窑的发展状况,也收获了许多文化、历史、旅游业方面新的见解。而本次调研团队的跨校合作,也为调研提供了更多元的视野。受益匪浅,不虚此行。(文:宋乐然 图:王泽林)